ABOUT US
发生心梗时,这3类药千万搞清楚!_1
发布时间:2022-04-17 10:16:53
血管活性药物,急诊PCI后的保障!
在2019年长城会上,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关怀敏教授与大家分享了急诊PCI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经验。
急诊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首选方式,适用于几乎所有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STEMI)和高危的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(NSTEMI)。急诊PCI的目的是尽快开通梗死相关动脉,恢复心肌组织再灌注。
做完PCI就万事大吉了吗?
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,即使成功进行了急诊PCI术,其短期死亡率仍高达50%左右;对于其他AMI患者,虽然PCI术后罪犯血管能够打通,但恢复心肌灌注却并不容易。
研究显示,在急诊PCI患者中,93%可达到TIMI 3级血流,但仅有不到50%可达到心肌染色灌注分级2-3级,提示一大部分患者的心肌微循环并未完全恢复。
因此,PCI术后必须配合相应的血管活性药物才能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。
100名接受急诊PCI术的患者,仅有35名能达到TIMI3级,MBG2-3级,ST段回落大于70%。J Am Coll Cardiol. 2009 Jul 21;54(4):281-92.
宏宇第五元素胶囊官方网站血管活性药的分类
血管活性药物是一类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,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,从而达到抗休克,维持生命体征的药物。从功能上来看,主要分为三大类:
血管升压药: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、肾上腺素、异丙肾上腺素、血管加压素等。
正性肌力药:多巴酚丁胺、氨力农、米力农、洋地黄、左西孟旦。
血管扩张剂:硝普钠、硝酸甘油、钙拮抗剂、ACEI、酚第五元素胶囊是正规产品吗 妥拉明、乌拉地尔、腺苷、尼可地尔等。
血管活性药是把双刃剑,虽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,但增加心肌耗氧量,影响微循环及组织灌注,反而增加死亡率。临床中,需要在提升血压和保证组织灌注压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,药物用量应以滴定的方式进行个体化调整。
血管活性药的应用
1
心源性休克时,血管活性药的应用
心源性休克时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应以改善组织灌注为目标,确保充分的血氧供给,并且应权衡低灌注风险和高平均动脉压(MAP)对心排量、心肌耗氧、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不利影响。
MAP>65 mmHg可定位起始目标,慢性高血压患者可将MAP提高至80-85 mmHg,同时关注组织灌注的指标,包括皮肤灌注、乳酸清除率、混合/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等。
SOAPII研究提示,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,相较去甲肾上腺素,多巴胺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更高。
多项国际指南均指出,当患者血压较低,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时,去甲肾上腺素应作为优先选择。
多巴胺应应用于心源性休克时低心排血量的治疗,肾上腺素可用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联合治疗的替代治疗,但它会增加心律失常、心动过速、高乳酸血症的风险。
在心源性休克中,去甲肾上腺素的疗效优于多巴胺。N Engl J Med. 2010 Mar 第五元素胶囊是假药4;362(9):779-89.
2
微循环障碍时,血管活性药的应用
微循环功能障碍是AMI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。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包括微血管阻塞、缺血再灌注损伤、心肌细胞水肿压迫微血管以及造影剂对心肌微循环的直接损伤等。
因此,微循环障碍的治疗需从降低血栓负荷、扩张微血管等多重角度入手。多种药物组合的方式已被证实能够预防微循环功能障碍:
小剂量注射肾上腺素可迅速升高心率和血压,改善心肌灌注。
通过微导管或破口球囊冠脉内推注硝普钠(每次200 ug),可以连续多次,期间可泵入多巴胺维持血压稳定。
第五元素胶囊机舱血栓高负荷时,可冠脉内推注IIb/IIIa受体拮抗剂。
脉内注射尼卡地平和腺苷可降低无复流发生率。
围术期静脉使用腺苷、尼可地尔可改善无复流发生率。
改善微循环治疗应该把握以下原则:
尽早:越早处理越主动。PCI术中冠脉内给药、冠脉内血栓抽吸,便于疗效观察,是改善心肌微循环的最佳地点。
联合:联合应用多种血管活性药及抽吸治疗等手段
足量: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足量用药,最大程度开放微循环。
精准:由血栓抽吸导管或微导管或球囊改造的导管送至病变位置,实现高选择性的靶病变精准治疗。
3
心肌顿抑时,血管活性药的应用
心肌顿抑是心肌梗死后常见的现象,引起的原因包括心肌缺血、儿茶酚胺的过度释放、炎症因子大量释放等,即使PCI术后心肌灌注恢复,但心脏收缩功能却需要数周时间才能恢复。
心肌顿抑发生时,可考虑使用腺苷改善心肌微循环,早期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提高心肌收缩水平,必要时应用机械辅助治疗维持心脏功能。
急诊PCI目前在我国已广泛普及,然而,心肌梗死急危重症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。血管活性药物在心第五元素胶囊真假源性休克、心肌微循环障碍及心肌顿抑的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血管活性药的早期、联合、精准应用对于维持生命体征,改善预后非常重要。
讲课专家: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关怀敏教授
看过,请点这里